以往我主要接觸及收藏的炭焙老茶均為半球狀,因為要讓其完全乾燥,大都須歷經6-7年復焙才能乾透,其後之保存方式仍需密封(如裝入磁甕),否則仍會受潮。


不過我心中一直不解的是,普洱茶可以壓成餅、沱、磚、或為散茶,但不必密封,可較隨意放,仍會繼續陳化,且無受潮問題。而我收存的台灣老茶則需密封妥存,我懷疑是否茶種不同所造成?日前喝了民國38年台灣老茶,才讓我另有所悟。


茲我將這幾年存茶及喝茶的經驗,歸納整理如下:


1.民國38年台灣烏龍茶


  日前的茶會中,主人以民國38年其親戚所做的台灣老茶拿來請我們時,是放在一個購物袋內,也未密封,主人說他曾拿給一位目前是雜誌專欄作家,且頗為有名普洱茶人喝,他還評為藍印。該老茶茶乾當時我未拍照(以後如有機會再補上),茶之形狀成條狀、無雜味。茶湯透紅、會涼、不太會回甘。主人認為我用錫罐裝台灣老茶不好宜用紫砂甕才對。


2.民國72年文心包種茶


   一位長官送我,該茶民國72年以磁花瓶裝並用保麗龍為蓋,條索狀(或蝦狀)28年後打開未受潮,茶湯深紅、具仙草味、茶湯柔順、喉韻不錯,可沖十泡左右。


3.民國75年松柏嶺烏龍茶


  以塑膠袋裝茶,主人存茶時較隨性,未特殊照顧,其間曾炭焙4-5次,98年最後焙火,茶形狀機剪、條索狀、茶湯深紅、具陳味味、微果酸、不太會回甘。


4.民國80年的安溪鐵觀音(#498)


  以塑膠袋裝茶四十斤一包,並以瓦楞紙裝箱,18年後開箱(塑膠袋及紙箱稍有破損)未受潮,有很漂亮陳味、嗣經9899年輕火炭焙(焙茶者為求安全衛生及提升茶質),目前沖第一泡時明顯有皂素(白色泡沫),第二泡以後就沒有,泡太濃時會澀,但不要浸泡過久就會很好喝,陳味很特殊(是否為觀音韻),喝該茶附帶作用,可讓排便通順。


5.民國80年的石桌烏龍茶


  石桌二水茶,炭焙7次,於93年購入時,以鋁箔紙裝茶並以紙茶罐封存,其間未再焙火,具有陳味、茶湯上有油質、不澀、稍會回甘、微果酸。


由以上之經驗來推論,如果台灣茶要像普洱茶一樣不復焙,且不密封存茶(或置於紫砂罐內),應採條狀並確實焙乾,最好還要大量堆放(比較不會受環境影響)。另外,條狀茶雖容易焙乾,但相對於半球狀之茶質及喉韻(回甘度),亦非其所能及(除非條狀茶特別選擇質優的茶菁)。還有目前台灣烏龍茶流行半球形與往昔之作法有諸多不同,其收藏或保存方式可能仍需妥為考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思芳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